Karin Weber Gallery

曾翠薇: 仨

Tina Buchholtz: 金色夕陽碗

Tina Buchholtz: 光之風景

曾翠薇: 悄冥冥

Tina Buchholtz: 綠色碗

Tina Buchholtz: 紫碗

Tina Buchholtz: 天地碗

Tina Buchholtz: 文物碗

曾翠薇: 吼

Tina Buchholtz: 星光碗

曾翠薇: 天乾物燥

曾翠薇: 刺

曾翠薇: 倆

曾翠薇: 炙(一)

曾翠薇: 炙(二)

曾翠薇: 燠

展覽相片: 1

展覽相片: 2

展覽相片: 3

展覽相片: 4

展覽相片: 5

展覽相片: 6

展覽相片: 7

展覽相片: 8

展覽相片: 9

展览详情

展览

她的歌: 抽像構造

日期+时间

2020年1月9日-3月21日

地点

凱倫偉伯畫廊

开幕酒会

2020年1月8日(星期三) 下午6時至9時

展览图录
内容

凱倫偉伯畫廊很榮幸呈獻2020年的首次展覽,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兩位女藝術家之間圍繞抽象的對話。「她的歌: 抽像構造」歌頌了藝術家們各自選擇邁向抽象藝術作為她們實踐創作的旅程。雖然藝術家從傳統教育學習得來的“西方”抽象藝術汲取靈感,並借鑒著名的美國藝術家傑克遜·波洛克和瓊·米切爾等,但傳統中國畫的元素和理念也被運用。

來自德國的Tina Buchholtz初期擅長人物畫。大約20年前,她開始以色塊和紋理來構造畫面。儘管自然依然是主要的靈感,Buchholtz的作品回應時事,經常反映自己的情感和記憶——在反思外在影響與完全個人的內在主觀之間取得平衡。我們很高興今次展覽能展示一系列與中國主題相關的作品——源於傳統中國陶瓷的色板和創作過程 。
香港藝術家曾翠薇試圖模糊超現實主義和抽象表現主義之間的界限,聯繫所謂的“西方”傳統及中國寫意畫中的多點透視和形態的自由奔放。曾氏的作品中保留了對自然中衍生之微妙、細緻的參考。冰柱,山脈和自然結構不僅在每件作品中吸引觀眾,同時也突顯了他們與自然主義視覺參照物的獨立性。
畫筆早已不再是Tina Buchholtz和曾翠薇的主要創作工具,相反刮刀、皺紋膠紙和塑型膏有助她們追求構圖的和諧和獨特個性。對Buchholtz和曾氏來說,這次展覽絕對是她們給觀眾沉浸並參與其中的一個邀請。

凱倫偉伯畫廊很榮幸呈獻2020年的首次展覽,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兩位女藝術家之間圍繞抽象的對話。「她的歌: 抽像構造」歌頌了藝術家們各自選擇邁向抽象藝術作為她們實踐創作的旅程。雖然藝術家從傳統教育學習得來的“西方”抽象藝術汲取靈感,並借鑒著名的美國藝術家傑克遜·波洛克和瓊·米切爾等,但傳統中國畫的元素和理念也被運用。

來自德國的Tina Buchholtz初期擅長人物畫。大約20年前,她開始以色塊和紋理來構造畫面。儘管自然依然是主要的靈感,Buchholtz的作品回應時事,經常反映自己的情感和記憶——在反思外在影響與完全個人的內在主觀之間取得平衡。我們很高興今次展覽能展示一系列與中國主題相關的作品——源於傳統中國陶瓷的色板和創作過程 。
香港藝術家曾翠薇試圖模糊超現實主義和抽象表現主義之間的界限,聯繫所謂的“西方”傳統及中國寫意畫中的多點透視和形態的自由奔放。曾氏的作品中保留了對自然中衍生之微妙、細緻的參考。冰柱,山脈和自然結構不僅在每件作品中吸引觀眾,同時也突顯了他們與自然主義視覺參照物的獨立性。
畫筆早已不再是Tina Buchholtz和曾翠薇的主要創作工具,相反刮刀、皺紋膠紙和塑型膏有助她們追求構圖的和諧和獨特個性。對Buchholtz和曾氏來說,這次展覽絕對是她們給觀眾沉浸並參與其中的一個邀請。

藝術家介紹

出生、成長並工作於德國柏林的Tina Buchholtz(1963年出生於德國)最初從事平面設計工作,後致力於自己的藝術創作。近期的展覽包括位於德國柏林Galerie Art Center(2019)、德國布爾格里登Museum Villa Rot (2019)、香港凱倫偉伯畫廊(2019)。Tina Buchholtz 的作品涵蓋世界各地的私人和公共收藏,包括德國議會、德國SAP AG和奧地利André Heller。

曾翠薇(1972年出生於香港)分別於1996年與2004年在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獲取學士及碩士學位。於2015獲選參加法國巴黎Cité Internationale des Arts三個月駐留計劃。近期展覽包括香港嘉圖畫廊(2015)、新加坡One East Asia(2015)和香港凱倫偉伯畫廊(2019)。1998年獲香港市政局藝術獎(繪畫),並於2005年獲夏利豪基金會二十週年藝術比賽冠軍。曾氏作品被收藏於香港藝術館、藝穗會、夏利豪基金會、香港唯港薈,香港登臺酒店及私人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