昂敏
緬甸
昂敏:新時代,1995-2021
2022年6月11日-7月9日
凱倫偉伯畫廊
凱倫偉伯畫廊榮譽呈獻緬甸先鋒派藝術先驅之一昂敏的第三個個人畫展《昂敏:新時代,1995-2021》。昂敏(1946年生)自1970年代始已是緬甸其一最具影響力及先驅性的現代藝術家。他以幫助後殖民時期緬甸現代藝術轉型至較當代軌迹的獨特貢獻而聞名。他謝絕了西方寫實主義或印象主義那種擁抱概念、形式、顏色與線條為基礎的藝術實踐,與此同時卻在作品中揉合了緬甸文字、蒲甘廟宇畫作及其個人歷史的元素,來創作出東南亞最獨特的現代畫作系列。本展覽是畫廊二十多年來呈獻緬甸藝術的又一歷史性里程碑。
一如許多那年代的實驗藝術家,昂敏主要是自學成才。當時社會主義緬甸(1962-1988)的邊境封鎖孤立,他從滲透其中的書籍、電影和雜誌發現了現代藝術,包括抽象藝術、印象派和立體主義。繼1988年8月8日政府對追求民主與經濟改革的學生進行殘酷鎮壓後,昂敏於1989年與San Minn等其他藝術家在自己的家開辦了Inya Art Gallery,創造一個致力追尋現代藝術的畫廊空間,以越過國家審查,因政權謹慎戒懼現代藝術包裝了對政府的批判。在那裏,他創造和展示畫作、裝置藝術與雕塑,並同時培養孕育下一代的現代藝術家。
本次展覽的15幅畫作主要來自昂敏的個人珍藏,捕捉了他創作生涯中的關鍵風格轉變。於1996年,在對視覺藝術越趨嚴厲的審查之中,昂敏將自己從任何個別的藝術運動中分離出來,並開始在其畫布上以更為自由開放的態度創作。他抽象表現主義時期(1969-1995)的狂野筆觸,被提煉成為一幅簡約的畫布,映照出以獨特圖案、影像與線條聚焦形成的單一概念。色彩用於協調和推拉圖案和形狀來構建焦點。
而色彩亦開始在昂敏的畫作中扮演關鍵概念的角色。紅、黑和白色主宰著他的畫布,而每種色彩體現了顯著的情緒或象徵。不久,他即成為首批在緬甸將作品結合表演藝術等新渠道來接觸觀眾的藝術家之一,使之進一步塑造了實驗藝術的軌跡,並影響了緬甸未來的表演藝術家們。
本次展覽的另一特色,是展出一組罕見的畫作,包括一幅不經意的自畫像,這作品捕捉了昂敏轉向用線條、顏色和形狀來表達獨特的人類情緒。他的畫作《Expression #2》(神色 #2)能作為例子說明畫家關注如何能在規避政權審查下,找到替代方法來表達人類的處境。昂敏說明道:「當畫作完成後,我才注意到它看來就像我的容顏。有時候這些東西跑出來就如它留在裏面般一樣自然。」
本展覽亦包含了他近年的得獎作品「母與子」系列中的畫作。就像色彩在昂敏的畫作中充滿意義一樣,他也不得不同時抗衡政府審查員對畫作色彩的審視,他們會查看顏色有否被用作尖銳的政治抗爭。不久,他撤退至黑與白的調色板,並開始繪畫一個由來已久卻全新版本的「母與子」系列,刻畫一母親懷抱其嬰兒。然而,他簡化了母與子的外形,之前會以立體主義的形式來描繪,現在卻僅於撣邦(Shan State)的手造紙畫上一條連綿不斷的黑線。在這裏,昂敏創造了完全屬於他自己的獨一無二風格,帶著蒲甘廟宇壁畫與緬甸文字的回響,還融合了他自身在嬰兒時期就失去母親的經歷。接著他將這母與子的線性形態,複製到以拾來之物、沙、泥、木和陶瓷結合創作的雕塑之上。
董事Stephanie Braun評論道:「凱倫偉伯畫廊於2003年將昂敏的畫作首次帶到香港觀眾面前,並以『母與子』系列策劃其個展,然後在2007年載譽歸來。及後,我們在3個群展中特別介紹了昂敏的作品。每經過一個年代,昂敏作為緬甸前衛藝術先驅的角色便變得越趨顯著。他的風格無與倫比,每一副畫布、每一種用色、每一絲線條,均捕捉了緬甸現代藝術歷史中的不同時期。」
董事Kenneth Young 說明道:「本次展覽中的許多畫作乃來自於昂敏的個人珍藏,由他或其女兒精選,又或來自於私人藏品。我們很榮幸能將這些作品集合起來展出,並且紀念他創作生涯中作為『解放藝術家』的重要篇章,脫離任何藝術運動或學院門派,並且在色彩成為他畫作中一種新語言的時期。」
今天,昂敏仍持續創作,並在Inya Art Gallery孕育新一代的前衛藝術家。昂敏自言道:「我現在的風格因我的年齡而改變了。我只是以我身體能夠依循我腦中所想的這個方式來創造一些東西。我只是讓它隨著我的思緒流動。一切都變得沒有意圖。如果你要創作抽象藝術,一切都必須在無意中才變得自然。」
![]() |
|
展览昂敏:新時代,1995-2021 日期+时间2022年6月11日-7月9日 地点凱倫偉伯畫廊 |
内容凱倫偉伯畫廊榮譽呈獻緬甸先鋒派藝術先驅之一昂敏的第三個個人畫展《昂敏:新時代,1995-2021》。昂敏(1946年生)自1970年代始已是緬甸其一最具影響力及先驅性的現代藝術家。他以幫助後殖民時期緬甸現代藝術轉型至較當代軌迹的獨特貢獻而聞名。他謝絕了西方寫實主義或印象主義那種擁抱概念、形式、顏色與線條為基礎的藝術實踐,與此同時卻在作品中揉合了緬甸文字、蒲甘廟宇畫作及其個人歷史的元素,來創作出東南亞最獨特的現代畫作系列。本展覽是畫廊二十多年來呈獻緬甸藝術的又一歷史性里程碑。
一如許多那年代的實驗藝術家,昂敏主要是自學成才。當時社會主義緬甸(1962-1988)的邊境封鎖孤立,他從滲透其中的書籍、電影和雜誌發現了現代藝術,包括抽象藝術、印象派和立體主義。繼1988年8月8日政府對追求民主與經濟改革的學生進行殘酷鎮壓後,昂敏於1989年與San Minn等其他藝術家在自己的家開辦了Inya Art Gallery,創造一個致力追尋現代藝術的畫廊空間,以越過國家審查,因政權謹慎戒懼現代藝術包裝了對政府的批判。在那裏,他創造和展示畫作、裝置藝術與雕塑,並同時培養孕育下一代的現代藝術家。
本次展覽的15幅畫作主要來自昂敏的個人珍藏,捕捉了他創作生涯中的關鍵風格轉變。於1996年,在對視覺藝術越趨嚴厲的審查之中,昂敏將自己從任何個別的藝術運動中分離出來,並開始在其畫布上以更為自由開放的態度創作。他抽象表現主義時期(1969-1995)的狂野筆觸,被提煉成為一幅簡約的畫布,映照出以獨特圖案、影像與線條聚焦形成的單一概念。色彩用於協調和推拉圖案和形狀來構建焦點。
而色彩亦開始在昂敏的畫作中扮演關鍵概念的角色。紅、黑和白色主宰著他的畫布,而每種色彩體現了顯著的情緒或象徵。不久,他即成為首批在緬甸將作品結合表演藝術等新渠道來接觸觀眾的藝術家之一,使之進一步塑造了實驗藝術的軌跡,並影響了緬甸未來的表演藝術家們。
本次展覽的另一特色,是展出一組罕見的畫作,包括一幅不經意的自畫像,這作品捕捉了昂敏轉向用線條、顏色和形狀來表達獨特的人類情緒。他的畫作《Expression #2》(神色 #2)能作為例子說明畫家關注如何能在規避政權審查下,找到替代方法來表達人類的處境。昂敏說明道:「當畫作完成後,我才注意到它看來就像我的容顏。有時候這些東西跑出來就如它留在裏面般一樣自然。」
本展覽亦包含了他近年的得獎作品「母與子」系列中的畫作。就像色彩在昂敏的畫作中充滿意義一樣,他也不得不同時抗衡政府審查員對畫作色彩的審視,他們會查看顏色有否被用作尖銳的政治抗爭。不久,他撤退至黑與白的調色板,並開始繪畫一個由來已久卻全新版本的「母與子」系列,刻畫一母親懷抱其嬰兒。然而,他簡化了母與子的外形,之前會以立體主義的形式來描繪,現在卻僅於撣邦(Shan State)的手造紙畫上一條連綿不斷的黑線。在這裏,昂敏創造了完全屬於他自己的獨一無二風格,帶著蒲甘廟宇壁畫與緬甸文字的回響,還融合了他自身在嬰兒時期就失去母親的經歷。接著他將這母與子的線性形態,複製到以拾來之物、沙、泥、木和陶瓷結合創作的雕塑之上。
董事Stephanie Braun評論道:「凱倫偉伯畫廊於2003年將昂敏的畫作首次帶到香港觀眾面前,並以『母與子』系列策劃其個展,然後在2007年載譽歸來。及後,我們在3個群展中特別介紹了昂敏的作品。每經過一個年代,昂敏作為緬甸前衛藝術先驅的角色便變得越趨顯著。他的風格無與倫比,每一副畫布、每一種用色、每一絲線條,均捕捉了緬甸現代藝術歷史中的不同時期。」
董事Kenneth Young 說明道:「本次展覽中的許多畫作乃來自於昂敏的個人珍藏,由他或其女兒精選,又或來自於私人藏品。我們很榮幸能將這些作品集合起來展出,並且紀念他創作生涯中作為『解放藝術家』的重要篇章,脫離任何藝術運動或學院門派,並且在色彩成為他畫作中一種新語言的時期。」
今天,昂敏仍持續創作,並在Inya Art Gallery孕育新一代的前衛藝術家。昂敏自言道:「我現在的風格因我的年齡而改變了。我只是以我身體能夠依循我腦中所想的這個方式來創造一些東西。我只是讓它隨著我的思緒流動。一切都變得沒有意圖。如果你要創作抽象藝術,一切都必須在無意中才變得自然。」
藝術家介紹 昂敏(男,生於 1946 )被認為是緬甸實驗藝術運動的先驅,通過表演、裝置、抽象和半抽象繪畫來表達社會評論。 在五十多年的職業生涯中,昂敏在緬甸舉辦了 60 多場展覽,並在亞洲、歐洲和美國廣泛展出。 他的作品被紐約古根漢美術館、馬來西亞國家美術館、新加坡美術館、日本福岡亞洲美術館和世界各地的私人收藏。他的《母親和小孩》 系列中的九幅畫於2002年ASEAN Art Awards獲獎,是歷來首位緬甸藝術家。 |